
潮汕抽纱技艺
项目名称: 潮汕抽纱技艺
申报机构: 禧禧文创集约平台
非遗元素及介绍:
潮汕抽纱技艺以潮汕地区先民的衣物缂补、缝补及装饰品、日用品纹样刺制、编织手艺为基础,在清末年代融合中西文化结合发展起来的特殊技艺:分为抽通类、绣类、编织类、补布类和拼接类,享有“南国名花”。
项目简介:
潮汕抽纱技艺由于工艺成本与商品价格契合度不高,从事这门技艺的手工作坊慢慢消失,劳作者大多集中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少数只为打发时间而继续发挥余热;有少数因为习惯性的劳作而继续从业,比例占当地人口的不到1%;少数用以锻炼手指灵活程度,延缓大脑老化程度。项目基于上述背景,走访从业潮汕抽纱的手工者,用图像保留下技艺的原貌,并用文字记录下从业的故事。记忆是容易老化,只有当下才是鲜活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与方式是多样化的,只有故事才是迷人的,只有图像才是永恒的记忆。文字与图像的传播真实而可靠。
项目亮点:
项目目标:新媒体手段保存与传承、传播潮汕抽纱技艺,研发创新潮汕抽纱技艺,焕发新的青春。
潮汕抽纱技艺由于工艺成本与商品价格契合度不高,从事这门技艺的手工作坊慢慢消失,劳作者大多集中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少数只为打发时间而继续发挥余热;有少数因为习惯性的劳作而继续从业,比例占当地人口的不到1%;少数用以锻炼手指灵活程度,延缓大脑老化程度。项目基于上述背景,走访从业潮汕抽纱的手工者,用图像保留下技艺的原貌,并用文字记录下从业的故事。记忆是容易老化,只有当下才是鲜活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与方式是多样化的,只有故事才是迷人的,只有图像才是永恒的记忆。文字与图像的传播真实而可靠。
当前90后、00后慢慢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潮汕抽纱可能在60后、70 后、80后中还有隐约的记忆,但是从业不到1%,这门技艺虽有传承人,但是由于技艺工序繁杂与纷多,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基于此推广与传播以及传承的设想都需要花费力气。项目希望引起90后、00后的关注与躬行参与。
创新性:1.寻访抽纱技艺者,记录过程——“文字+图像+视频”,禧禧文创微信公众号传播。2.以岭南文化元素为设计元素创设“产品”,从文案、图像到视频多元化集约——禧禧文创作品集。3.以通花为依托点,禧禧文创助残公益。将部分残康人士的身心特点与通花手工艺制作的需求特性结合起来加以推广与传播。
持续性:项目得到抽纱非遗传承人陈树泽老师的支持,陈树泽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室,公益传播与推广。项目禧禧文创的推广主体是80后与90后,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教师与学生,公共以推广非遗为己任,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业余时间从事志愿公益推广活动。
资金规模:10万元,从相关科研项目、通花产品推广交易、禧禧文创平台承接文创创意与策划项目活动费用中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