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大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项目
项目名称: 来自大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项目
申报机构: 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
非遗元素及介绍:
蒙古族长调于2005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又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体现草原游牧文化。
马头琴,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也是最适合演奏蒙古长调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
2006年5月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葛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
侗族大歌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联合国非遗评委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
硗碛嘉绒藏原生态多声部是来源于生活与日常劳动中形成的,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2007年原生态多声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西族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纳西族东巴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2006年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简介:
“来自大山”项目2012年发起,通过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儿童习学、传承和分享本民族非遗文化艺术,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重建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传承民族“记”艺,重拾民族骄傲
项目的四大模块
1、民族才艺课堂: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建立民族文化社团,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艺术老师教孩子们学民族非遗歌曲、舞蹈、乐器、手工艺、绘画、语言文字等艺术。
2、文化交流才艺营:每年寒暑假在上海等大城市和少数民族学校在地穿插组织才艺营活动,促进民族多元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动学习。让民族艺术在更大的“舞台”绽放,重建孩子们的民族骄傲。
3、文化探访旅行:在节假日组织城市亲子家庭到少数民族在地学校当地进行文化探访,实地体验民族风俗和文化故事,促进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4、非遗文化体验课:设计和开发民族文化认知、手工、游戏等主题体验产品,在城市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非遗艺术深入生活。
项目亮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更是一个人自信成长的魂。生活在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孩子们在经历着民族文化快速流失的过程中,也会盲目跟随,失去独特性,失去自信。
来自大山项目的远景
我们希望中国非遗艺术不是博物管里的标本,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记载少数民族人们美好生活的或胶卷。
我们希望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孩子在经历城市文化的冲击时,仍然能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每个传习民族艺术的孩子拾起的不只是一个“器”或者“技”,而是一个民族的魂,一颗美好的种子,一股滋养心灵、陪伴成长的力量!
来自大山项目成果
7年时间里,在“来自大山”项目的支持下,19个民族,41所学校,16031名来自大山和草原的孩子们重回民族文化、才艺课堂,延续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生命力。14种世界和国家级非遗艺术得到学习和传承。3万多公众参与和体验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美好。
来自大项目的创新性
挖掘民族非遗艺术的文化内核力量,从儿童文化自信建立切入,推动的不止是”一个产品或者艺术形式“的传承,更是非遗艺术承载的文化能量的推广和传承,让非遗艺术和孩子的成长都更有生命力。
项目模式上,主推激发和支持少数民族当地学校、民间艺术人的原动力;通过提升他们的热爱和成长,推动更持续的发展。而且不是只关注一项非遗艺术,而是多元多民族,涵盖从语言到乐器、歌舞、书画、手工艺。
来自大山项目的持续性
作为一个民间公益项目,从发起到现在已经7年。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和支持者。虽然募款一直并不轻松,但项目的效果和意义已经获得了多方认可。团队人员也相对稳定。
机构已经开发的4类少数民族文创产品:
1、原创绘本CD。收录了来自大山项目支持的6个少数民族师生,4种非遗音乐类艺术形式的27首曲目。并由志愿者手绘创意,设计成一个有故事,图文并茂的绘本CD文创。
2、原创民族娃娃冰箱贴。也是由志愿者原创设计的。包括蒙、藏、佤、侗、鄂伦春、彝、满、纳西,8个民族。
3、中国首款少数民族风水笔。和日本斑马笔合作出品,由来自大山项目支持的学校师生绘制笔身图案,斑马公司制作成“民族之美系列水笔“,今年八月底上市。
4、来自大山微电影。《侗族篇-姐妹》、《蒙古族篇-心旋》。两部微电影,分别以世界级非遗项目侗族大歌和国家级非遗艺术马头琴为主题,讲述孩子们在学习非遗艺术过程中的困惑和坚定,展现艺术背后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