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

项目名称: 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

申报机构: 从江生态文化社

非遗元素及介绍:
贵州从江侗绣的工序主要有纺织、印染、剪纸、刺绣几道工序,在侗族人心里,认为万物有灵,天地、花鸟、龙凤、蝴蝶、日月、山川、古树、太阳、鱼等都能够驱邪除害,是侗族人崇拜的对象,大多绣于肚兜、裙子、背带盖、童帽、布鞋、鞋垫、挎包、头巾等,绣法主要有平绣、破线绣(也称马尾绣)、纹绣、缠绣、挑花、抽纱、锁绣等,做工精湛,所谓慢工出细活,做一件绣品有时需要花上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所有的民族文化和技艺都靠着侗歌或者老一辈的口传心授,随着时间流逝,老一辈的刺绣人越来越少,而年轻的侗族人大多数都出外打工,对于耗时耗力的侗族刺绣的热情远不如前。侗族织锦技艺被纳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然而侗族刺绣、织锦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融合,提升刺绣产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以此为载体传播侗族非遗文化,让传播与传承相辅相成,提高在地青年人传承主体意识,吸引更多侗族青年自觉加入到非遗保育与传承中,对侗族刺绣的保护有着重大而决定的意义。 

项目简介:
“idea+设计”:通过传统技艺传习、手工艺设计应用能力建设培训、设计师交流平台搭建等,提升侗族民艺青年的创新应用与自主设计能力。以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侗布、侗绣、侗锦、挑花等织绣染为主的传统技艺作为项目切入点,支持培育在地青年自组织为社区发展的主体力量,推动和支持青年自组织成长,通过传统手工艺创新应用能力培训、自组织培育、成长支持平台,结合侗族织绣染工作坊+自组织孵化培育+销售渠道建设,提升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民艺传承创新与改善民艺青年生计有机结合,打造侗族织绣染元素为主的公益产品,带动更多民艺青获得工作和收益,活化传统民艺,助力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项目意义:
1、项目目标:
        “idea+设计”:通过传统技艺传习、手工艺设计应用能力建设培训、设计师交流平台搭建等,提升侗族民艺青年的创新应用与自主设计能力。以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侗布、侗绣、侗锦、挑花等织绣染为主的传统技艺作为项目切入点,支持培育在地青年自组织为社区发展的主体力量,推动和支持青年自组织成长,通过传统手工艺创新应用能力培训、自组织培育、成长支持平台,结合侗族织绣染工作坊+自组织孵化培育+销售渠道建设,提升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民艺传承创新与改善民艺青年生计有机结合,打造侗族织绣染元素为主的公益产品,带动更多民艺青获得工作和收益,活化传统民艺,助力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2、项目总体设计思路:
        从江生态文化社自成立以来扎根乡村在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和乡村学校推动回归自然的本土化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工作,发起火塘民艺教室和萤火之裳民族校服等公益项目,在村寨建立侗族青年公益创新聚集地,文化公共空间,探索民艺复兴之路,激发乡村新活力,实现社区可持续生活。在多年的公益项目实践中,发现在地村民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方面拥有优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冲击,青壮年逐渐外出务工,手艺人逐渐老去,这些古老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逐渐消失,高增侗寨是远近闻名的巧手侗寨,然而目前的手工艺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大多是将传统刺绣纹样与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组合,缺乏设计感、工艺处理不够精致,不符合现代生活审美,因此不能更好地呈现与传递其美感和文化符号。如何守护故乡民艺,实现民艺之美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更好地实现社会效应,让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改善弱势群体生计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让传统民艺的工匠精神得以延续,提升青年自组织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单一产业结构,让更多民艺青年能够回归村寨,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手工艺,不用外出务工,在家也可以实现就业创业,是项目创意初心。即将开展的项目为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项目周期为1年,预计获得项目资金100000元。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让传统民艺的工匠精神得以延续,提升青年自组织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单一产业结构,让更多民艺青年能够回归村寨,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手工艺,不用外出务工,在家也可以实现就业创业,是项目创意初心。

3、项目需求:
        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高增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巧手侗寨,在地青年妇女擅长刺绣等手工技艺,但是缺乏设计创新应用能力,使刺绣手艺停留在家庭自制的传统用品上而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刺绣手工艺的传承需要通过形成生产体系的方式让村民产生文化自信,能够发挥非遗文化特色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代生活缺乏实用性,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对于文化生活、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文化传承和生计发展有双重需求。通过手工艺与自然美学集合,不仅使非物质文化能够传承下来,还能通过手工艺产品的对外流出使传播更广,同时能够由生产力转化为生产体系,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当地的发展,实现振兴乡村.

4、人力分析:
        一是项目团队有5名全职工作人员,2名项目实习生扎根乡村社区项目点,有丰富的公益活动项目策划与执行经验,因驻地高增村,在地志愿者大多为在地侗族青年人,对于侗族文化和侗族日常手工艺有所了解,能够给予项目最大的后勤保障。通过合理分工能够组织项目更好的发展的同时通过文化社的影响力带领村民积极投入项目中;为项目的开展起到辅助作用,同时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对于志愿者本身和志愿者传播侗族手工业文化有积极的对外普及作用,做到有效的可持续传播。二是通过侗族手工艺创造经济,吸引返乡青年人学习民族手艺,让留守的民艺青年能够重拾手艺,再将之转化为产品经济,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三、项目团队和澳门文化交流协会已经取得初步联动,筹备澳门青年对口扶贫文创实践计划,有更多热爱设计和乡村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作为项目志愿者的形式参与。

5、资源分析:
        一是省政协的支持和指导。11月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罗宁一行到从江生态文化社调研指导。并提出下一步建设性意见,将民族传统刺绣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促进传统刺绣工艺再生应用,引领妇女通过手工刺绣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带动青年妇女发展手工刺绣产业脱贫,助力文化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而政府对机构的推介和对接资源方面也有一定支持。二是当地的认可和信任。机构成立以来,扎根乡村社区开展民族文化公共空间建设、民族文化传习等,发起“高增侗寨女性公共空间与培育”、“倡导公平贸易。扶持手工艺人”等公益项目,赋予在地村民更多发展的机会,提供成长陪伴和支持,建立了在地的本土公益力量,并得到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等的认可和支持。为后续深入开展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三是与设计师团队和高校建立初步联动在北京服装学院与唯品会唯爱工坊“唤醒千年之美”非遗万物项目中,已经有部分我们培育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品在唯爱工坊上线。并和广州服装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包容说、广州计朵刺绣文化、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等设计团队建立初步的联动。
       资金方面:项目团队与政府、基金会、爱心企业等单位的合作较为密切,得到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和小额扶持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前期的筹建工作还需大量资金的投入来完善项目根基,希望基金会能够助推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成为项目逐渐形成规模能够持续运作后的坚实力量。

6、政策法规方面:
        2011年侗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中央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综上分析,刺绣手工艺与自然美学的契合恰恰满足了中国特色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体现,能形成产业的同时也能成为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科研教育等方面提供实体素材供参考。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6号指出,基本路径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搭建平台,支持电商企业等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技术方面:在技术方面,项目主要成员朵拉有丰富的服装和刺绣设计经验,负责侗族手工艺设计创新能力建设培训,通过项目吸纳外部设计力量,组建在地民艺青年为主的设计队伍,再加上在地村民拥有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激发内生动力,联合创造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系列公益产品,为民艺再生和乡村振兴助力。